祖庆说的1174篇原创 祖庆说陪你走过第2045天
“找到了一些书,理清了头绪。大概知道了一些基本框架,谢谢祖庆老师。”我回复:“不客气,你应该感谢自己。你从习惯性求助,走向了自我探索。这,就是成长!”有问“大单元・大概念备课”到底怎么弄的,有问什么是“任务群学习”,有问如何解读文本的,有问教学设计的,有问后进生转化的,有问课件的,有问书单的,有问家校关系处理的,有问如何跟上级处好关系的……有些问题,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,即可解决;有些问题,百度搜索一下,即可找到相关资源;有些问题,检索若干本书,即可大致了解……当然,有些问题,老虎吞天,几本书都难以讲清楚,比如“大单元备课”“大概念教学”“如何跟领导处理好关系”……大部分问题,是可以通过“自我探索”得到解决的——通过检索资讯、深度学习,了解相关领域的初步知识,然后通过实践,逐步解决问题。比如,遇到“问题学生”,我们可以到网上检索,看看别人都有哪些现成的成果。比如,我们在当当网输入“问题学生”,即可检索到“《问题学生诊疗手册》《问题学生这样教》《遭遇问题学生》《问题学生诊疗:实战篇》《快速处理学生行为问题的52个方法》《破解问题学生的行为密码》……”等信息。检索到这些信息之后,我们就要分析,哪些是热销的书,然后看看看目录、看看评论,这本书是否值得买。我们会关注到,《问题学生诊疗手册》(王晓春著)有很多店铺有卖,且销量很高,我们可以入手一本。然后,我们再找一本一线班主任的,再找一本国外的。有这三本书垫底,认真研读,大致,我们就找到了解决问题学生的一些基本策略。同样,开头提到的关于整本书阅读方面的问题,我们依然可以用检索的方法,找到一些参考书(这类理论的与实操方面的书,有不少,恕我不举例),在他人的案例分析中,我们慢慢会整理出“整本书推进课”的教学策略或备课要领。在此基础上,尝试备课,尝试教学,请教别人。如此反复,便会轻车熟路。其实,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大部分问题,都有人遇到过,也有人研究过。我们只要稍微动动脑子,主动搜索,主动探索,大胆实践,就能得到很好解决。但恰恰,很多人不愿意主动去思考、去探索,老想着“习惯性求助”。“跪求某某年级课件”;
“跪求某某一课的教案”;
“跪求法制教育班会课教学设计”;
“跪求大单元教学设计”……
我想对这些轻易下跪的人说,你的膝盖对不起你的脑袋。都说“男儿膝下有黄金”(其实,女儿膝下也有黄金),明明自己可以搞定的事,何必这样轻易下跪呢?就拿公开课教案设计来说吧。有些老师自己没有深入解读文本,没有深入思考,先求助别人。我就常常收到这样的留言。一般对这样的求助,我会婉转告诉对方:“教学设计,是一件极具个性化的事,只有充分了解你的教学风格、课堂把握能力、学生基础,才能给出一些可行的建议。因此,远程指导教案,往往是纸上谈兵,很难有实质性的帮助。有时候,反而帮倒忙。”这不是客套话。真的,如果简单地给个建议就能上好课,那么,直接用名师的精彩设计,岂不更加简单?借用华兹华斯的话提醒一些“习惯性”求助的人:“习惯支配着那些不善于思考的人们。”今天你“跪求”成功,明天还是会不断“跪求”。这样的习惯性“跪求”,表面上看,很快“求”到了自己希望得到的资料,但这样的不劳而获,无法让自己真正得到成长。一次“跪求”,意味着自己放弃了探索的机会、进步的机会、成长的机会。“跪求”,让本来可以长高的自己,瞬间变成了侏儒!人,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的。唯有敞开自己、主动求索,我们才能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,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。布莱希特说过:“不管我们踩什么样的高跷,没有腿是不行的。”求来的东西,永远是别人的。面对陌生领域,我们要学会“自动自发”,就像余世维说的“主动地发现问题、主动地思考问题、主动地解决问题。”很多时候,成功不是动动嘴皮就获得的,而是努力到无能为力后的水到渠成。其实,关于“习惯性求助”,更应引起更多家长的警惕。很多孩子,在成长过程中,一遇到问题,总是“妈——”地大喊一声。“勤奋”的妈妈,总是“习惯性”地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路径,告诉孩子。事实上,这同样是一种“祸害”,导致孩子不愿意主动探索问题、解决问题。一个明智的母亲,不会马上把现成的结论或方法教给孩子,而是引导孩子去思索、去分析、去探索,自主解决问题。
点击播放视频
宁静深邃的大海中央,摇来一艘小船。船上坐着祖孙三代,拖着长长胡子的爷爷,健壮的父亲,以及小男孩。爷爷给孙子一顶帽子,似乎象征了某种重要仪式的开始,不知不觉间,散发着乳白色皎洁光芒的满月从海水中升起,悬浮夜空。爸爸支好梯子,男孩则背着铁锚爬了上去。原来,那发出光芒的竟然是遍布月亮表面的星星。忽然,一颗巨大的星星降落月球上,散发着蓝色光芒。父亲和祖父都希望小男孩按自己的方式撬动大星星。但男孩没有按照祖辈和父辈的方式打扫,最终从工具箱里拿了一把榔头,从星星顶部敲起,大星星碎成了无数小星星。后来,男孩用自己喜欢的工具,和祖父和父亲一起,把星星扫到了一边。
电影中的小男孩,就是这样一个主动探索、勇于尝试的人,他没有“习惯性求助”,更没有因袭祖辈父辈的方法,而是自己大胆思考、主动解决问题,最终发现了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。从“习惯性求助”到“习惯性探索”,让一个男孩长成了男子汉!大文豪歌德说过:“人应当相信,不了解的东西总是可以了解的,否则他就不会再去思考。”成长中的人啊,要向影片中的小男孩学习,敞开自我,勇于思考,大胆实践,如此,我们才会不断超越自我,遇见更好的自我。当然,告别“习惯性求助”,并非永远“拒绝求助”。自我思考、自我探索之后,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,或集思广益,或经高人指点,也许会豁然开朗。自我思考之后的求助,也许是实践能力和认知水平的飞跃的契机。所谓成长,就是从告别“习惯性求助”开始,“进取到让自己毛骨悚然的程度”(里德・哈斯廷斯)。
今晚相约 扫码进入
推广合作 | 木子(微信)lixin13551044584